萨拉热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国夹缝中博弈,交战双方间走钢丝, [复制链接]

1#

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这场希特勒不讲武德的偷袭,迅速演变成了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斯同盟的巅峰对决,瞬间将整个欧洲大陆卷入漩涡。

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参与者”的每次决定、每次站队,都将直接影响到自己本国的国运,必须慎之又慎。

于是,“参与者们”在大国交锋的夹缝中渐渐形成了三类。

第一类就是波兰这样的倒霉蛋,身处紧要关隘的他们,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甚至连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面对德军的攻势,波兰才堪堪坚持了一个月就沦陷了。

第二类就是瑞典这样的中立国,他们两边都不得罪,靠着圆滑的处事方式,在枪林弹雨中灵活走位,最终玄虚全尾的度过了这场劫难。

而第三类就有点非同凡响了,他完美的利用了自身优势,在苏德两位拳击手之间巧妙的“走钢丝”,最后竟然没费一枪一弹,还落了个战胜国的身份。

这位“黑白通吃”的传奇选手就是土耳其。

说到土耳其这个国家,人们总是能想起一句古老的谚语,叫“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土耳其这个国家,总是一副精力过剩的样子,怼天怼地怼空气,而且喜怒无常,举止夸张,让人琢磨不透。

简单举个例子,土耳其一直自视为“奥斯曼正统”,崇尚“泛突厥主义”。

年,国外有谣言称,我国禁止新疆的少数民族同胞举行斋月。土耳其听信谣言,当即怒不可遏,在大街上组织起了反华游行。

结果游行队伍正巧碰上了一支旅行团,团队全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人,都是这群土耳其人一窝蜂的围了上去,将他们一顿好打。结果这支旅行团全部都是韩国人,简直是莫名其妙。

这样的事情,在土耳其的历史中层出不穷,显得有些神经质。

但是这个看似精神失常的国家,实则精明无比,因为他几乎将左右逢源这一招用到了极致。

这张照片相信大家都看过,土耳其国防部曾恶狠狠地,对俄罗斯发出死亡威胁,然而你知道挑衅了俄罗斯威严的土耳其承受了怎样的后果吗?答案是没有。

这就是土耳其的能耐,这个本事是从一次次惨痛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就此打响。

之后,奥匈帝国与德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联手组成同盟国,与英、法、俄、意、美、中等国家组成的协约国阵营展开激战,而这场战争最终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

由土耳其人一手建立的,曾经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也随之土崩瓦解,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现在只剩70多万,这种切肤之痛让土耳其人刻骨铭心。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之后战胜国强迫土耳其签下《色福尔条约》,给土耳其戴上了沉重的镣铐。痛定思痛后,土耳其重振旗鼓,他们从没有放弃过复兴“奥斯曼荣光”的梦想,但这次他们将走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年二战爆发,德军的铁蹄迅速踏遍了大半个欧洲,局势瞬间紧张。而黑海作为亚欧大陆的内海,其强大的运力马上变成了各国争夺的焦点。

然而,黑海与外界有且仅有一条通道,那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换句话说,谁占据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谁就能触摸到胜负的天平。

而在这里,土耳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就这样,土耳其成了各国争相拉拢的对象。然而,吃过一次大亏的土耳其再也不敢轻易下注,他决定当墙头草。

起初,德国在闪电战术的帮助下占据了绝对优势,土耳其便与德国达成合作,一副要倒向轴心国的样子。

然而他是“倒了,又没有完全倒”。在和德国你侬我侬的时候,还不止一次给德国使绊子,给自己留足了后路。

土耳其的谨慎下注很快便有了效果。莫斯科一战后,两线作战的德军渐渐体力不支,而缓过劲来的苏联则集结百万雄兵,一鼓作气向西推进,见东线战场上,苏联得势,土耳其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同意了和苏维、英法达成合作。

不过,土耳其的每一次合作都是空喊口号,一兵一卒的都不曾派出,不但不用兵,他还利用地理优势当起了“中间商”。

苏联冬天气温低,土耳其就把英国的羊毛倒卖到苏联。英国被德国的狼群战术暴打,货船出不去,物资进不来,土耳其就把苏联的小麦想办法运到英国。东西两线打得血肉横飞,土耳其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如此,土耳其还派出了大量外交官,积极游走于交战双方,防止德国和苏联恼羞成怒,直接把他这个“二五仔”给攻占了。

土耳其靠着左右逢源的圆滑作风,硬是安然无恙的度过了整个二战。

直到年2月的时候,眼看德国就剩一口气了,土耳其才终于放下心来,大吼一声“打倒法西斯主义”,正式向德国宣战。这时候苏联红军就打到柏林城下了。

三个月后,德国战败,半年后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土耳其轻轻松松换来了一个战胜国的身份。

当然了,别的国家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土耳其一直在见风使舵,但谁都拿他没办法,因为冷战又开始了。铁幕两边谁敢给土耳其压力,土耳其就直接倒向另一边,大伙儿气得牙痒痒,但还都得挤出个笑脸来给土耳其看,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在临终之际曾留下谏言,“在大战之中,必须要尽可能的保持中立,根据形势变化来灵活调整政策。”

诚然,土耳其的底线如此灵活,的确不是“君子所为”,但一个处于大国夹缝中的国家,这种小聪明也未尝不是一种大智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