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丸零售价格是多少元 http://m.39.net/pf/a_4342727.html露天电影(取自网络)
露天电影的观众(取自网络)
露天电影
月夜,星子闪烁。人头攒动的操场,所有的目光都被一块巨大的银幕演绎的故事深深吸引。这幕露天电影的场景,于我这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有着特别深刻的记忆。
三十多年前,我家住在庆春门外的电力安装公司大院,作为孩子,我几乎找不出比看一场露天电影更充满诱惑的事了。
如今回想我们孩童时代,物质贫乏,书也读的不多,但比起我们的下一代,惟有较多空闲时间可用来玩耍,穷开心倒也过得无忧无虑,更有十足又充分的心情为看一场露天电影而久久期待。
年成立的电力安装公司,是家基建单位,职工来自四面八方,许多人是建完新安江水电工程过来的。公司大院有一个露天灯光球场,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场地,使得公司闻名遐迩,许多城里的杭州人才知道偏僻的庆春门外还有这家单位。它既是当年公司组织各类活动的地方,又是放露天电影的地方。作为职工子女的一代,这个场地同样令我们欢乐和自豪,我们不仅在此玩耍、练球,看大人们篮球比赛,而且为每一次放露天电影激动不已。
露天电影(取自网络)
电影自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提出“电影视镜”这个概念,到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活动电影机”。直到今天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影这门现代科技和人文艺术表现相结合的综合体的生命可谓经久不衰,成为深入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可或缺的一员。
少年时代的我,懵懂无知,没有方向,可一旦走进电影,人生仿佛就有了向往和目标。所以孩童和少年时光里,总是盼望公司大院放电影。电影里的一切,于我是那么新鲜,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那些从没见过的各色各样的人和故事,每一次都带来新的视觉、听觉和阅历的感悟。
当年公司放电影的老汪,是我们孩子最喜欢看到的人。每次见到他,我总会问他什么时候放电影,而他很少卖关子,总是如实告诉那天和放什么电影。老汪是标准的“五八”师傅,他刚进单位时是不放电影的,后来文体活动兴起,专门挑了头脑活络的他去电影公司学技术。学成后,他就成了工会专职电影放映员了。六十年代,他的头部曾受到了一次严重的外伤,做了开颅手术,好在没有影响他的智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进了公司拆分后的火电公司,老汪还在干放电影的工作,那时的他主要在火电工地上放。听说,他还带过三个徒弟,但徒弟们都没他这份安心和淡泊,不久就改行去当干部了。
看露天电影的小观众(取自网络)
每次放电影,最热闹的自然是孩子们,我们纷纷搬出家里大大小小的凳子去露天球场抢位置。晚上放电影,下午球场上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凳子。为了占住好位,时有争吵发生,为确保位置不被人移动,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放学就同小伙伴们轮流看守。我家人口多,碰上放电影的日子,凳子都在球场了,到了晚上吃饭,除了奶奶和父母坐着外,五个孩子只能站着吃了。
那个年代,我们所看影片以基本以革命战斗故事片居多,如《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列宁在十月》《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奇袭》《闪闪的红星》等等。每本电影正式放映前都会放些新闻简报之类的纪录片,然后在叽叽喳喳的说话声里看电影。在放映前或者放映中途换片间歇,银幕会打上一片光幕,捺不住性子的人,总会用双手在放映机发射的束光前,做出狗或飞鸟的姿态映在银幕上,还有的人索性站起来口吐烟圈,或伸长脖子和舌头做出怪样,或双手乱舞一番以搏眼球。反正,有点表现欲的人,每次是绝对不放过这个机会的。
看露天电影,最扫兴的是碰上中途停电或者突然下起大雨,如果电马上来,一般会继续放;时间停久,则不放或改日再放;而下大雨,一般只好鸟兽般散场了。
我整个中小学期间,对看露天电影是极其着迷的,虽然也经常向母亲讨钱去建国北路的人民电影院看,但只要得知有露天电影可看,哪怕是看过的片子,不管再远,我都会和几个死*义无返故地去看。“文革”后期,放来放去就是“三战一儿女”和样板戏,医院、农大等许多地方,都留下我和小伙伴们看露天电影的身影。好几次,没有挤到好的位置,我就站在银幕的背面看,背面的李向阳变成“左撇子”最后一枪毙了松井大队长,同样看得津津有味。
电影《地道战》(取自网络)
随着渐渐长大,进入读初中三年级那会儿,不知是开始长大还是懒散之故?我的天真在消失,我已越来越不屑于去搬凳子抢位置,我甚至越来越喜欢姗姗来迟随处一站,或直接就站在背面看一场露天电影。回忆那段经历,我曾在四年前的一首《站在背面看露天电影》的诗里,这样描述自己:
我还记得
当年那股亚得里亚海的风
初中那阵,阿尔巴尼亚电影
令我着迷,看完《海岸风雷》
我学会了孤单,第一次
站在背面看露天电影,有一种
从未有过的新鲜和轻松
自那以后
我再不去操场抢位
那些孩子气的事与我拜拜
我总是在电影放映后,随心所欲
站在背面,托着下巴显出
沉思的样子,有时靠着一棵树
就像电影里的接头人
站在背面看露天电影
除了画面反了
其它都好
我可以任意摆布我的身体
最快乐的是自由
不像正面的观众唧唧歪歪挤一块
有人放屁大家都得一块闻
弦月在星空穿行
四十年过去了
站在背面看露天电影
我开始长大,懂得了忧郁
若干年后,我还明白了:凡事
可以站在前面,也可以站在背面
可以站在上面,也可以站在下面
电影《英雄儿女》(取自网络)
有一阵子,我高中毕业的大哥和他的同学王一中、六班长等人还没被赶去萧山农村插队,便被叫去管放电影时的公司大门。因为每次一放电影,公司外的人蜂拥而至,传达室的三个老头实在吃不消,所以让我哥他们几个年轻人去帮忙维持秩序。他们倒也给力,红袖章一佩把个铁门管得牢牢的。不过,管一会儿基本也得开大门,认识的人太多,不放是要被人骂死的。
年开始,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逐渐复苏,一批“文革”期间禁放的影片重新回归,国外的优秀影片也开始上演,这对正处于青春期的我可谓久旱逢甘霖。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看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时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还很少,更难得在露天放。记得为放这部片子,老汪等人上午就开始挂银幕了,宽银幕比普通银幕宽许多,两边的架子都得重新竖。等巨大的宽银幕布全部挂好,我才发现那天偌大球场竟能如此让人震撼和兴奋,这是公司大院有史以来第一次放映彩色宽银幕故事片。
到了晚上,公司放映《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消息已传遍附近十里八乡,整个球场人山人海,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蜂拥而至。最让我心跳不已的是,我居然看到了我中学同班最心仪的一位女生,也从几里外的农业厅宿舍赶来看这本片子,且就坐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同大院的其他女生在一起。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取自网络)
“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有底片吗?”影片中,照相店老板吉斯与地下*接头的暗语一度令我着迷。我的眼角不时瞟向不远处的女生,那感觉就像体验一场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春风沉醉的晚上”。
直到今天,我仍固执地认为那一夜的露天电影,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这部影片许多台词成为经典,成为我们那一代人耳熟能详的共同回忆。
其实,这部影片我最喜欢的人物不是主角瓦尔特,而是钟表匠谢德。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劝说女儿阿兹拉:在战争里,有些人牺牲、有些人叛变、有些人需要等待,而你应属于需要等待的人。而他自己却是个“老练的游击队员”。当看到女儿的尸体被弃之街头,盖世太保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家属认领,实际上谁敢上前就要打死谁,但这个坚强的父亲噙着泪水依然走向女儿。在影片荡气回肠的背景音乐里,我的双眼一片模糊……
夏虫伴奏,弦月在星光点点的夜空默默穿行,精彩而动人的故事,在帆一样撑起的银幕徐徐展开。
露天电影,怀旧而消逝的记忆。或许,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很难想象看一场露天电影的切身感受,在那个曾经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匮乏的年代,它就像寒夜里的一盏明灯,温暖并带给了我许多美好的时光。
露天电影不仅是记忆的一部分,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
.5.8初稿.3.14定稿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取自网络)
露天电影放映员(取自网络)
帕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