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刺杀宋子文之谜之历史从不是一 [复制链接]

1#

很多时候,历史从不是一根直线,并不是笔直前行,而是变幻莫测,充满了变数。它有很多的意外,你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一不小心被一块小石子绊了一脚,你就跌到隔壁房间去了。

而当我看完韩晶导演的非虚构系列电影《刺杀宋子文之谜》之后,似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讲述了上世纪的年7月23日发生在上海的一起真实的暗杀事件。时任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乘坐列车从南京前往上海,意外遭遇刺客刺杀。刺杀宋子文的正是号称“民国第一杀手”的斧头帮大佬王亚樵,而与此同时,日本特务竟然也预谋行刺自己同胞重光葵,以期这起东方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引爆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导火索。由此,双重谋杀案交叠,一场由多方势力参与的惊心动魄的“谜中谜”、“案中案”就此上演。

据说这是制片方“民国疑云”系列电影的开篇之作,整个系列都围绕着民国时期震惊中外的几起刺杀案件而展开。以扑朔迷离的案件为线索,以史实为依据,运用富有震撼力的电影重现手段,勾勒出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和人性善恶。

这几年,看过太多讲述民国风云和往事的影视作品。民国是乱世,也是各方势力互相渗透的年代,有着传奇故事必不可少的时代背景,但是真正能讲好、讲出新意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

“刺宋”距今已有八十多年,这个岁月的间隙几乎可以填满一个世纪。不得不说,在《刺杀宋子文之谜》这部影片里,导演韩晶借用电影这门艺术来还原历史,正是试图用独特的影视语言来填满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缝隙。

记录历史其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阿摩司.奥兹说:事实往往对真相产生威胁。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记忆都难以是完整的、完全可信和可以被证明的。

即使是当事人出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对于事件的还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偏颇和遗漏。

从影片中看出,剧组显然搜集到了所有能搜集到历史资料和细节,抽丝剥茧后从中进行了精心筛选和编排。影片选用了一位亲历者唐腴胪以第一人称口吻来进行叙述,甚至导演本人也多作为与历史对话的一种“角色符号”融入其中,从现实和历史的多种维度来还原历史故事,以一种主观视角平静而坦然地态度阐述整个事件的背景和细节。

整部电影类似古典小说中“章回体”的叙事模式,每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环环相扣,又相互铺陈,引人入胜。在大的历史事件描述上举重若轻,在人物性格和表现上雕刻生动,既体现记录电影客观真实的要求,又展现出一部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必不可少的悬念氛围。

无论是大人物“宋子文”“重光葵”、还是骄横的日本*部、刺客王亚樵等这些极具符号化的民国人物都化身为影片里一枚枚棋子,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部剧情的推动和深入,让人看得大呼过瘾同时又深刻体会到整件刺杀事件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

与传统的记录电影多用客观镜头拍摄不同,影片对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塑造,采用了多种摄制手法。例如悲剧气质的“逝者视角”以影片结束时极其经典的“蜡像冻结”镜头,画面瞬间定格,整个空间顿时凝固,影片里的人物如同琥珀一般被冻结在时空中,时间线和各条线索不断重合,让观众更加意识到整件刺杀事件背后的复杂和不简单。

有人看完影片曾说起,如果倒霉的唐腴胪那天没有和宋子文穿同款白色西装(看来,撞衫也能害死人),可能死掉的就是宋子文,而重光葵也被刺杀身亡,会不会历史就有另一番景象和巨变?

不过,当时的日本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对于这次没有成功的“萨拉热窝事件”,从历史上看,日本*方显然并没有放弃侵略的意图,不过是又换了个时间换了个地点而已。

电影的结尾,一部蒸汽机车喷射出璀璨耀眼的火星,向着深邃远方轰鸣而去,电影台词描述:仿佛是为一个旧时代的谢幕而燃放礼花。

韩晶导演或许是想告诉人们,那些石沉大海的人物随同被时间甩在身后的往事,将等待着有心人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唤醒不一样的记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