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薄荷阅读回头客年VS年 [复制链接]

1#

一开始想把“我是如何使用薄荷阅读(MR)提升英语和人文素养的”作为题目,总结一下我时隔一年的产品使用心得,但这样的题目很容易让读者好奇这个“我”到底是何方神圣,“我”的相关专业能力能配得上写这样一篇心得分享给大家吗...思前想后,保险起见,我决定把主体性质定义为购买者,主要谈一谈仅代表我个人的两次MR的反思。(年报了个心理学百科,年报的是理想与现实系列(盖茨比+六便士+欧亨利))

前段时间听友邻优课的创始人夏鹏谈到自己读非现代原版小说的时候必须要保证一段时间的空闲,否则很容易翻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对此我深有同感。一直以来身边老师都强调必须读原版经典小说,但很少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寻求合适的资源渠道去攻破小说中复杂的异国历史文化知识(查多了脑壳疼,而且短时记忆负载过重或者工作记忆兜不住容易促进弃书行为、玷污阅读体验),如何细水长流地坚持读完,如何在读的过程中尽量加深对故事主人公经历的体验与反思(而不是仅仅是达到graspingfacts这种低端的思维层面)。以下我将分四个层面讨论。

第一,我觉得花小两百报班主要买的是MR的文化历史常识解读,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减轻我们信息检索的压力。举例,我在读《盖茨比》的时候,两次读到G穿了件粉红色的西装,都没能发现作者所暗含的情感态度。私以为,在物欲横流的JazzAge人们普遍衣着张扬,粉色西装可能就是夸张了点,做作了点而已?看到MR当晚的内容解读才知道,G作为天天喊这个哪个oldsport的假牛剑学生,根本不知道当时真正上流社会的男士不会穿粉红色的西装,像Tom这样的Oldmoney只会在打polo的时候穿粉色衬衫。所以不了解此处的背景信息,就无从得知菲兹杰拉德对G这类西卵的Newmoney的细致刻画,典型的“看见却看不到”。另外,像英语原著大量充斥着各种母语者熟悉的历史事件人名和文化知识,但EFLlearners看多了真的是两眼一抹黑。比如说,我们大概知道萨拉热窝事件,但真的不一定知道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具体干了啥,所以我们很难get到作者特意引用该人名背后的讽刺;我们知道美国种族歧视,但真不知道明明眼睛黑溜溜亮晶晶的雄鹿(bulks)竟然在上世纪时是黑人的贬称,你以为yolks只是蛋*,因为是词典说的,它可没法告诉你因为那时的美国白人觉得黑人的眼睛通常很大像蛋*,因此yolks也是对黑人的一种贬称。而以上信息MR都会提供,真的做得很详细很具体。另外,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原理就不用多说了,阅读体验要好,就不能太心累,要不然就像是数学只有分左右的人非得要去做奥数题一样(难道是为了保送清北?Jaja),自找罪受。

第二,MR的天互助打卡群最宝贵的不是小老师答疑服务,而是这几百个天南地北的学生凝聚而来的self-promotion气氛和打卡压力。我们经常谈cooperativelearning(CL),但生活学习中大部分的CL本质都是组内成员的情感投资和打卡压力,互相加油打气,很少是智慧贡献(反正我是真没看到大家在群里热烈且intellectuallyrewarding地讨论情节)。以前我在pyq里就嘲笑过自己热爱组团互助的天性,睡前瑜伽组、二外西班牙背书小组、早睡早起互助小组、《西南联大英文课》小组、游泳组...不能说多成功,但至少让我在一段时间内(碍于面子大家都不敢轻言放弃)和组内成员互相帮扶,让兴趣在互动的基础上持续地发展下去,或者仅仅是有难同当、完成任务。MR学习群道理也如出一辙,而facevalue则体现在打卡日历的全线飘绿以及80天任务完成之后的实体书兑换上(不得不说,拿到实体书的感觉真好!)。

上个月收到的,超开心!!!

第三,尽量避开纯理论的书,不要难为自己。19年为了入门心理学,报了个《DK心理学百科》,虽然MR里面的内容图文并茂,DK系列已经算是veryacademicallyfriendly的入门书了。但理论毕竟是理论,对于零基础的我来说,几天学一个流派,一堆堆的术语、很长的人名、各种实验流程真的让人炸裂,我读到60天左右就开始产生了畏难情绪。后来随着专业理论学习的加强,我才发现,对于我个人来说,人文社科的理论学习最好还是来源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带着problem-solutionpattern,先努力说清楚问题的症结是什么,自己目前暂时的解决思路是什么,再去从理论中看看前人的想法,是否有解释力,是否可以更加完善。这样学习就不仅仅是学习本身了,更多是学以致用,bridgethegapbetweentheoryandpractice,防止自己成为bookworm,何乐而不为?所以第二次我果断报了小说,读得不亦乐乎,有故事情节、同时渗透了作者三观的评论性语言的文本,读起来就是不一样。

第四,适度剧透,让我们更懂作者。我以前读书追剧看电影总喜欢不看简介,总是希望自己去挖掘作者的意图和故事的走向(事实证明我就是天生爱给自己添堵)。可能文学研究者才可以这样来读现代小说吧!但工作量毕竟太大,基本上我很难反复研读一本小说,而一开始get不到点真的很容易走偏,比如当年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时,我就完全不能适应王尔德那突变的画风,因为他写完道林格雷杀了人之后,突然花了三四十页来阐释自己那高深的美学观(显然他只是剧本写得好吧)。所以反复尝试很多次之后,我发现读一本经典小说还是要先去知网看看,找几篇引用率比较高的文献读一读,大致知道文学评论的重点在哪,这样才不至于太脱节。还是以《盖茨比》为例,很多人都知道菲兹杰拉德在其中运用了很多象征和比喻,比如Daisy家发出的幽幽绿光是G本人美国梦的象征,灰烬谷上戴眼镜医生的大广告牌子是上帝之眼的象征,但不一定大家都知道书中描述Daisy画风的两种主要颜色,金色和白色,其实讽刺Daisy拜金和看似纯洁的外表,绿光说好听点是美国梦,其实也指绿色的美钞。书中人物的名字也很讽刺,Daisy这个名字本意表纯洁的雏菊,Catherine也很有宗教虔诚的味道,但谁又敢说她俩哪门子纯洁了呢?读了读论文,带着一些预设去阅读,我经常感觉自己能够更好地深入到作者的内心,让作者觉得不是在对牛弹琴。因为接受美学理论认为,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设定读者对象,预测读者的需要与期待,根据写作目的来选择语义、安排结构、建构文章,从而引导读者能深层次地理解与认可作者的观点并产生共鸣。不深入理解文本,很多时候枉费了作者的一番苦心,这样的读者有点失职,阅读的体验也不够好。

但谈到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下,对我来说,MR值得肯定并有实际效用的优点真的就是以上两三点,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说在每日三词栏目中过度依赖AI,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i+1,什么是值得学习并可以从阅读中学到的单词。反正,要是报个班看看材料每天跟班主任聊聊天人文素养就能提高,那就没有外语研究什么事了。学习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需要我们不断根据自身情况反思和总结,不断tailor出一个让自己最舒服的运作机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